最经典的8首“三国”诗词,每一首都是公认的绝唱,第一首就跪了
那是一段恢弘的历史,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讲三国,说三国,从民间到学界,三国的话题总是为人津津乐道。文人墨客赋以诗词, 民间艺人说戏文,每个人都在自己心里演绎着属于自己的“三国梦”。三国的诗词浩如江水,可是,只有下面8首被公认是绝唱,喜欢三国的人一定不能错过。
苏轼被贬到黄州,游览赤壁矶,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,因写下此词。全词借古抒怀,雄浑苍凉,大气磅礴,笔力遒劲,境界宏阔,将写景、咏史、抒情融为一体,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,被誉为“古今绝唱”。作为《三国演义》的开篇词,随着《三国演义》,这首词家喻户晓。
三国已成为历史,英雄人物已变成尘土,可江水不息,青山常在。历史的兴亡总会成为过去,就不必耿耿于怀、斤斤计较;不如寄情山水,托趣渔樵,与秋月春风为伴,自在自得。对于三国历史,杜牧大胆假设: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,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,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。面对既定的历史,我们总会反过来想,如果当初,然后如何。他之假设历史,其中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“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”那种慨叹在内,不过出语非常隐约,不容易看出。 辛弃疾晚年,有很深的“孙权”情结,南宋朝廷一味苟安求全,不图进取。辛弃疾怀念孙权,他是小小年纪,便固守江东,保国家安宁,令人佩服。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,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,蕴含着对苟且偷安、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。杜甫非常欣赏诸葛亮,他写下很多名作,这就是其中之一。杜甫赞颂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,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;对刘备吞吴失师,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,表示惋惜。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,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“伤己垂暮无成”的抑郁情怀。刘禹锡赞扬了刘备的功业,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,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。怀古诗,多是伤今,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,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,已经日薄西山,国势日益衰颓。对国家未来的担忧,使刘禹锡感慨万千。
邺(yè)城:春秋齐邑,战国魏都,三国时魏置邺都。开元二十七年(739)春天,岑参自长安往游河朔途径邺城时写下此诗。诗人登临邺城,唯见荒草野火,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。春色依然,人事惧非,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,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,事业不常在的感叹。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(234年)春,诸葛亮率兵伐魏,在五丈原屯兵,与魏军相持于渭水南岸达一百多天。八月,遂病死军中。一代名相,壮志未酬,常引起后人的无穷感慨。
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惋惜与竭智尽忠的敬仰之情,同时也对后主刘禅和谯周的投降误国作了辛辣的嘲讽。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,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,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。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已经成为咏叹、伤怀诸葛亮人生命运的绝唱。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,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,不禁黯然泪下。
<svg xmlns="http://www.w3.org/2000/svg" viewbox="0 0 21.781 74" style="display: block;" xml:space="default"></svg><svg xmlns="http://www.w3.org/2000/svg" viewbox="0 0 22 74" style="display: block;" xml:space="default"></svg>声明 | 资料来源网络,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,如侵删。
